首页|学校概况|党务文件|行政文件|工作简报|干部人事|教学科研|招生就业|学生工作|财务审计|仪器设备|后勤基建|安全管理|对外交流|工会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正文
     
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22-12-09 17:58   审核人:

 

 

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22年11月

 

 

 

 

前  言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公报〔2020年第7号〕)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国务院公报〔2020 年第 30 号〕)有关要求,依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组织编制发布高等学校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22﹞34号)及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转发通知(教高函﹝2022﹞66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教督〔2021〕1号)等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新乡学院关于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院党字〔2020〕105号)和学校办学实际,编制和发布《新乡学院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以促进学校完善自我评估制度,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2021-2022学年,新乡学院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紧扣本科教学工作,不断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让专业特起来、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逐步提升。

《新乡学院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的数据,除特殊说明的时点和财务、科研等数据的统计时限为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外,所有数据统计时限均为2021年9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

本报告采用的资料,主要来自以下方面:

1.《新乡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2.新乡学院年度工作总结

3.新乡学院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 (2021-2022学年)数据

4.新乡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20版)

5.新乡学院官方网站

6.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表(2022年)

学校概况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

(二)学科专业设置

(三)在校生规模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二)本科主讲教师

(三)教学经费投入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教学用房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实验室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4.信息资源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发展

1.调整优化专业布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加强优势专业建设,推进传统专业改造升级

3.加强专业集群建设,对接地方产业发展

(二)课程体系

1.健全完善制度,深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2.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3.整合优势资源,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

(三)教材选用

(四)实践教学

1.实验教学

2.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3.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

(五)创新创业教育

(六)教学改革

1.贯彻OBE教育理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整合校企资源,强化课程教学改革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育人途径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特色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三)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四)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

(五)实践教学

(六)经费投入

(七)学风建设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质量保障体系建构与运行

1.质量保障体系建构

2.质量保障体系运行

(二)教学管理与服务

(三)学生管理与服务

(四)教学督导与质量监控

(五)专业评估和认证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与学位授予

(二)就业与升学

(三)转专业与辅修

(四)体质测试达标率

(五)学科专业竞赛与科研

(六)学生学习满意度

(七)毕业生成就

七、特色发展

(一)强化示范校建设,奋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二)坚持创新引飞,全力推动学生卓越发展

(三)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八、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

(一)存在问题

1.办学基础条件尚需改善

2.师资队伍结构还需优化

(二)改进计划

1.开源节流,聚焦办学基本条件建设

2.引培并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概况

新乡学院的办学始于1949年,2007年教育部批准由原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平原大学、新乡市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2014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9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21年获批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等。

学校秉持“开放、包容、求实、创新”的校训,坚持走“开放办学、合作办学、错位办学、因地制宜办学”之路,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特色名校、文化厚校、开放活校”六大战略,探索构建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统领,六个相统一”的新乡学院发展特色模式。

学校现有教职工1992余人,全日制在校生26471人,占地面积2035亩。近年来,学校积极融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宗旨,大力推进“双万计划”,现有9大学科门类72个本科专业。制药工程和广播电视编导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材料与化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13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增材制造工程专业获批教育部目录外专业,成为全国第一家举办3D打印本科专业的高校。制药工程专业通过国际药学会专业认证,化学专业通过师范类教育专业二级认证。《大学语文》入选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团队荣获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入选教育部首批“拓金计划”示范课程。获批省级思政样板课程、精品课程、线上线下一流课程79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特色专业13个,省级教学团队和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0个,省级教育综合改革、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虚拟仿真项目共100余项。学校不断深入推进校企、校地“双向互进”,组建河南省3D打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协同育人创新联盟,成立12个协同育人创新中心和13个产业(行业)学院,与企业就技术研发广泛开展联合攻关。与新乡市红旗区政府深度合作,并与清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投资3.5亿元,建设总面积达70亩的全省唯一的3D打印产业园区项目——新乡3D打印产业园,进一步推动了3D打印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拥有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建有院士工作站、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等30余个科研平台,2021年获批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智能起重装备工业设计中心”,连年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量在全省新升本院校中排名前列,研发并推广应用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银锌电池智能充放电装置等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先后为社会培养了原中国书协主席张海等30余万名优秀人才。《管理学刊》入选 CSSCI 来源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目录。获批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校长研修院,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承担国培、省培、市培项目,年均培训中小学教师万余人,助力教师队伍发展。

近五年,学生在“挑战杯”等国家级、省级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奖14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500余项。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在教育厅发布的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年度报告中,毕业生所从事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均位居全省前列。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校园”“河南省平安校园”“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先进单位”“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河南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考核优秀单位”等60余项荣誉称号。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

办学类型定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创造条件发展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

学科专业定位: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形成以理工为优势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

服务面向定位: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立足地方、面向中原、辐射全国。

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思想品德好,专业知识精,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发展目标定位:到2025年,学校大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科专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师资队伍水平进一步优化,应用型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显著增强,发展核心指标实现重点突破,综合实力大幅提升,通过国家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达到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建成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进入全省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第一方阵。

(二)学科专业设置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72个,单列中外合作办学专业2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十大学科门类,其中工学专业29个占39.19%、理学专业11个占14.86%、文学专业9个占12.16%、经济学专业3个占4.05%、管理学专业9个占12.16%、艺术学专业7个占9.46%、农学专业1个占1.35%、历史学专业1个占1.35%、教育学专业3个占4.05%、法学专业1个占1.35%。教师教育类专业14个,占比19.44%。(见图1)化学专业2022年成为我校继2020年制药工程专业、2021年增材制造工程专业后,第三个获批在河南一本批次招生的专业。应用型专业数量占学校本科专业总数量的100%。布局20个应用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主动承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乡片区定位,形成了一批建设基础好、发展潜力大、服务能力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专业。

图1 各学科专业占比情况(%)

(三)在校生规模

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26471人,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88.47%。教师教育类专业本科生数量为5596人,占本科生人数的23.89%。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2022年学校面向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共录取考生8277人,实际报到8219人。报到率为99.30%,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普通本科共录取新生5000人,全部为一志愿。其中,一本录取105人,中外合作办学录取240人,总体上实现了生源人数和质量持续提升。

在河南本科一本批次录取中,制药工程、增材制造工程和化学三个专业的国家专项、地方专项和普通类计划的录取分数均超出省控分数线,最低分为514分,高出省控一本分数线5分。

在河南二本批次录取中,学校共录取新生3167人。文科录取最低分为499分,高于省控分数线54分,在全省录取位次与2021年持平。理科录取最低分为470分,高于省控分数线65分,在全省录取位次比2021年提升4183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和生物技术2个专业录取最低分为448分,高于省控分数线43分。

继续推进本科大类招生,以减少考生志愿填报的盲目性、增加其录取机会并为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2022年,学校有14个大类按大类招生,共涵盖32个专业,占全校72个招生本科专业的44.44%,成效显著。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力推进“65546”人才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柔性引进院士、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50余人,师资队伍持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2021年教师发展中心获批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后,进一步强化教师培训培养,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学校现有教职工1992人,专任教师154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59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1201人,“双师双能型”教师655人,占比为42.53%。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等104人。(专任教师学位、职称、年龄情况见图2、图3、图4)

按折合学生数28275.1计算,学校的生师比为17.76。

图2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学位情况(%)

图3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职称情况(%)

图4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二)本科主讲教师

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103,占总课程门数的48.57%;课程门次数为2524,占开课总门次的42.29%。

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255,占总课程门数的11.23%;课程门次数为491,占开课总门次的8.23%。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238,占总课程门数的10.48%;课程门次数为472,占开课总门次的7.91%。

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939,占总课程门数的41.35%;课程门次数为2146,占开课总门次的35.95%。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854,占总课程门数的37.60%;课程门次数为1959,占开课总门次的32.82%。

本学年承担本科课程教学任务的教授114人,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为84.44%。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51人,占授课教授总人数的比例为44.35%。

(三)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始终坚持经费优先投入教学,教学经费逐年增长,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逐年增加,有效地保障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021年学校教育支出总额53675.94万元,教学经费支出9842.84万元,教学日常运行支出6621.42万元,教学日常支出占经常性预算教育事业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为21.78%。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520.5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789.9万元。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527.76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222.25元,生均实习经费为337.28元(见图5)。

根据《新乡学院中期项目库建设实施方案》,建立了新乡学院2021-2023年中期项目库,共176个项目12.95亿元列入,为学校学科建设、教学投入、仪器设备采购、基本建设、后勤保障等持续提供经费保障。

图5 近两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元)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 教学用房

我校不断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优化教学行政用房的空间与功能布局,优先保障教学用房、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教学基本设施建设,满足教学活动稳定有序开展的需求。

目前,学校总占地面积135.66万m2,其中产权占地面积125.84万m2,绿化用地面积3.07万m2;学校总建筑面积为51.91万m2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共2.49万m2。其中教室面积5.08万m2、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9.75万m2。拥有体育馆面积9814.5m2,运动场面积7.14万m2

按全日制在校生26471计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51.25(m2/生),生均建筑面积为19.61(m2/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为9.43(m2/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3.68(m2/生),生均体育馆面积0.37(m2/生),生均运动场面积2.7(m2/生)。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实验室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4.3万余台套,资产总值5.22亿元,其中精密贵重仪器61台套,约7866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84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746.62万元,达到总值的12.38%。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22649台(套),总值3.155亿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540台(套),总值15452.8万元,按本科在校生23420人计算,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1.35万元。年度实验仪器设备服务教学实验项目2550余个,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的需要。

学校建有47个实验中心,包括358个实验分室。其中,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河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8个。

学校成立了实验实训中心,专门负责统筹学校实验室、实训中心相关建设和安全管理,以及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运行维护、效益评估等工作。

3. 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学校拥有图书馆1个,总面积达37994.07平方米,阅览室座位4530个。图书文献资料由学校图书馆和二级学院学科分馆一体化保障,根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的任务要求,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的建设需要,开展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目前已基本形成各类资源互相补充,具有本校特色的区域性教学、科研文献保障体系。

目前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207.65万册,生均纸质图书73.44册;电子图书65.51万册,纸质期刊1378种,中外文数据库22个,学位论文1335.53万册,音视频11112小时。2021年图书流通量达7.53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662.54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216.47万篇次。

疫情防控期间,图书馆为全校读者开通学术资源非IP范围访问模式,为师生提供无边界、无限制、高质量的读者服务,提供人工加智能24小时线上文献资源服务,共响应14070份文献需求。依托国家图书馆文献传递中心等平台,传递文献7万余篇。

4. 信息资源

学校深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全面强化教学信息化设施和资源平台建设。建成了主干万兆、千兆互联的校园网和一卡通、财务、教学、标准化考场等专网的校园基础网络,校园网络覆盖全校所有区域。

学校建设有统一数据交换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信息门户平台、15个应用系统,实现了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等全面信息化。

学校还建成了多媒体教学平台、语言教学平台、计算机教学平台、教学视频制作和多功能教学训练中心等完备的现代化教学环境,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全方位的良好的信息化支撑与服务。累计建设网络课程10522门次,累计开展网络教学35484班次,日均在线活跃用户数达18974人次。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发展

1. 调整优化专业布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特色,建立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专业布局。2022年学校先后修订出台《新乡学院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管理办法(试行)》《新乡学院专业建设管理办法(修订)》《新乡学院“十四五”本科专业结构调整规划实施方案》,推进完成低质专业调整撤停、传统专业重塑升级、优势专业锻强提质、新兴专业培育壮大任务。重点围绕智能装备、信息通信、生物与新医药等高端产业打造与之联系密切的、特色更加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增设与地方战略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学科及应用型专业。2022年新增卫生检验与检疫、康复治疗学、药学本科专业。停招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停招药学、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英语、音乐表演四个专科专业。初步实现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提升层次的专业建设目标,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新局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

2. 加强优势专业建设,推进传统专业改造升级

学校出台《新乡学院“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方案》和《新乡学院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规划》《新乡学院专业认证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努力建设一批具有更高水平和更强竞争力的国家级、省级优势专业。目前学校建设有制药工程、广播电视编导2个国家一流专业:汉语言文学、生物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等13个河南省一流专业。制药工程专业、心理学专业11月下旬分别接受了工程教育认证、二级师范专业认证专家组线上考察。学校对优势专业拨付专项建设经费,用于教师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教材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国内外教学交流合作、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等。同时对在专业建设与专业认证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资格。目前学校专业带头人总数为7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71人,占比为95.95%;获得博士学位的21人,占比为28.38%。学校采取多种措施打造专业品牌,进而带动、辐射其他专业发展,推进传统专业改造升级,构建“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特色鲜明、优势凸显”的专业体系。

3. 加强专业集群建设,对接地方产业发展

对接地方产业发展,立足学校办学实际,构建“生物与医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教师教育、现代服务、人文艺术”五大专业集群。一是依托新乡市雄厚的生物制药基础,以国家级一流专业—制药工程、省级一流专业—生物技术等为基础,建设“生物与医药专业集群”,服务生物与新医药、大健康等产业领域;二是依托新乡市悠久的制造业基础,以全国第一个增材制造工程专业以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等省级一流专业为基础,建设“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专业集群”,服务先进制造业;三是依托新乡市深厚的师范教育基础,以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的化学专业,省级一流专业英语、物理学、心理学等为基础,建设“教师教育专业集群”,服务新乡及周边地区中小学义务教育。四是依托新乡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先进群体,以国家级一流专业广播电视编导、省级一流专业汉语言文学、美术学、音乐学等为基础,建设“人文艺术专业集群”,服务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文化产业;五是依托新乡市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以省级一流专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商务经济学等为基础,建设“经济管理专业集群”,服务新乡市现代物流、人力资源等现代服务业。

(二)课程体系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瞄准学科前沿,对标职业资格,对接产业需求与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设计课程模块,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创新课程形式,加大课程开发力度,构建灵活开放的课程体系。

1. 健全完善制度,深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出台《新乡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新乡学院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新乡学院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新乡学院课程归属管理办法》等,着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是以OBE教育理念为指导,整合资源,重构课程体系,各专业设置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师范专业设置教师教学课程模块,部分专业设置行业学院课程模块。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明确课程目标,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三矩阵”构建,确保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的关联与支撑,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教与学模式全面落地。2021年,淘汰、精简陈旧课程136门,新增产业急需课程264门。

二是以产业技术进步为驱动,探索制定基于行业实践需求的嵌入式课程体系。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师范专业认证”为抓手,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以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为标准,将企业基于岗位技术职业要求的培训课程进行分解、整合,嵌入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推进具有自主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和行业课程开发,推进多样化的专业课程模块和实践技能训练项目建设。

三是加大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大力引进企业课程与项目。把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将企业项目、案例等实际知识转化为人才培养的课程和案例,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校企合作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建立融通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现课程链和产业链、专业要求和行业标准、教学链和生产链的密切对接。

四是进一步规范课程管理和教学运行管理,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管理、课程建设、课程教学与课程改革质量,完成了全校3962门课程归属认定工作,不断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获批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门,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43门,获河南省本科教育线上优秀课程一等奖2门,二等奖4门,三等奖2门。本学年,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共2271门、5969门次。

2. 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成立美育和艺术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组织领导。不断完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引入网络课程平台,拓展课程来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坚持在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开设《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等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并规定每个学生至少要选修其中1门并且通过考核取得2个学分方可毕业。同时,开设《中外美术欣赏》《毛笔书法》《中国古建筑艺术赏析》等29门课程供学生选修学习。

学校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工作、国家安全教育、劳动教育等文件精神,积极推进“健康知识+基础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学校卫生、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高学校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开设《安全知识及演练》公共必修课,增强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和能力,通过安全知识教育,消防逃生、紧急救助、避险、自身防护等实操演练,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建大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 ,将学生劳动参与情况、劳动素养发展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的积极作用,传承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加强宪法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等。

3. 整合优势资源,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

学校全面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五门思政课一体统筹,打破课程章节,实现专题讲授和线上辅导全覆盖。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构筑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线上资源库,推行线上线下混合授课模式。增设“廉洁教育与大学生法制素养”课程模块,培养大学生廉洁和法制素养,打造课程特色品牌。目前已建成省级精品课1门,省思政理论课优秀课程3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校级优质课3门。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的通知》精神,及时开设相应必修课程,纳入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为全校学生开设相应的课程模块。全体校领导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的相关教师采取专题式教学与系统讲授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相结合等方式,引导和促进学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信心。

本学年,学校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共2271门、5969门次。

(三)教材选用

学校党委总体负责教材工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教材建设的有关精神。成立了学校教材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党对教材工作的领导,落实国家事权,加强教材管理,打造精品教材,提高教材建设质量和水平。制定并实施《新乡学院教材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新乡学院教材选用质量管理评价办法》,严格教材选用,保证优质教材进入课堂,适合人才培养的需求。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紧密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编写具有校本特色的教材,逐步构建起应用型、立体化教材体系。我校教师作为第一主编出版河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材立项建设教材3部,校级应用型教材立项建设72项。校企合作编制应用型教材(讲义)106部。我校7部教材获批河南省本科高校“十四五”规划教材立项。其中,《化工原理》获批为重点项目。继2020年获得河南省首届教材建设奖评选(高等教育类)二等奖2项后,2022年我校教师主编的《MySQL基础与实例教程》《老年护理技术》《电子工艺学实训教材》3部教材获批“十四五”首批职业教育河南省规划教材建设项目。

按照坚持首选、应选尽选马工程教材的原则,本年度我校共有54门课程使用马工程教材36种,覆盖专业69个,涉及本科生23420人;“马工程”重点教材对应课程覆盖率和教材使用率均达100%。

(四)实践教学

1. 实验教学

我校实验室建设采取设立项目库的模式统筹推进建设,注重跨学科专业联合共建实验室,实行实验室中心化管理模式,提高实验项目设计综合性、创新性,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学校实验室施行开放式管理,本学年开放实验个次数2045,人次数41550,人时数283650。学校建设有微格教学实训中心以及公共计算机实验室17个,语言实验室18个。公共计算机实验室全年承担着全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任务9440课时,平均使用率88%。语言实验室全年承担教学任务6416课时,利用率95.48%。微格教学实训中心全年辅助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1015课时,服务学生约37688人次。

学校有实验技术人员122人,具有高级职称34人,所占比例为27.87%,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68人,所占比例为55.74%。本学年本科生开设实验的专业课程共计403门,其中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程180门。

2.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本学年我校共有6517名本科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共有765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约占45.49%,学校还聘请了13位校外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平均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为8.38人。

我校高度重视全方位强化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加强开题、中期考核、专家评阅、论文答辩的过程监控,坚持问题导向,前移质量管理关口。引入本科毕业生答辩现场督导检查制度,加大毕业论文(设计)多层面、大范围抽检力度,有效保障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我校2021届19篇推荐优秀学位论文中17篇获评省级优秀学位论文。

3. 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

学校与行业企业紧密对接,建设省内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07个,本学年共接纳学生25034人次。获批“河南省新工科(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河南省新文科(融媒体技术与运营)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河南省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教育基地”3个河南省本科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学校紧密对接产业链、行业链关键岗位技术建设校内微实训平台,规划每个专业至少建设一个校内实训基地。现有煤制甲醇半实物仿真教学实践中心、现代数码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起重机综合实训平台、电动汽车智能制造与装配实训平台、3D打印实训中心等54个校内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五)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重视挖掘和充实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将学科技能竞赛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等融入课堂教学,是豫北地区唯一一所荣获省科技厅、教育厅、人社厅关于创新创业园区建设的全部荣誉的高校。

2022年,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获得国家级立项12项,省部级立项13项;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省级三等奖4项。在校本科生1060名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600名参与创新创业竞赛,40名参与校级大学生创业项目11项。

学校设有创新创业学院,由招生与就业处牵头开展工作。就业指导专职教师11人,创新创业专职教师1人,创新创业兼职导师23人。

学校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1个。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11门,其中必修1门,选修10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2门。

(六)教学改革

1.贯彻OBE教育理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市场需求、职业需要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沟通与对接,制定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方案。以“师范专业认证”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构建具有各专业特色的多元化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 整合校企资源,强化课程教学改革

整合行业企业和学校资源,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以产业技术进步和发展急需为牵引,以职业任职资格为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嵌入式模块化课程。加大力度开发和运用企业知识资源,引进相关课程与项目,共同开发产教融合型在线开放校本课程。结合行业企业实际,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研究性教学、PBL问题导向教学等,与迭代更新的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创新教学形态、丰富教学资源、重塑教学流程,提升教学质量。

3.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育人途径

学校健全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机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育人途径,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加强与各级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产业等社会机构的沟通和联络,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共同申报、联合开展产教融合项目攻关,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科研平台。围绕国家和省市发展战略,与政府和企业合作共建、共享实验实训实习平台和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一核心、两平台、三层次、全过程”的校内与校外、集中与分散、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课程实习与专业实习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健全实习实训平台绩效共管和评价机制,提升实习实训平台、实践基地使用率和合作开放深度。加强实践教学监督和过程考核管理机制,重视过程和实效管理,提高产教融合成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实践育人模式。开展“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完成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备案工作,对在校生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已有近3000名学生取得“1+X”证书。

在最近一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校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项。本学年我校教师主持建设省部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21项,建设经费达67万元。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特色

各专业人才培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专业人才成长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努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全程融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引导教师潜心育人, 为社会培养思想品德好,专业知识精,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评估认证,标准引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多元评价,质量保障;产教融合,深耕细作;厚植沃土,价值塑造;智慧教学,面向未来七项基本原则,聚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明晰人才培养路线。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各专业借鉴与采纳OBE教育理念,坚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产出成果为导向,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建构产出导向,能力为重的课程体系总体框架。以不同职业的国家资格框架标准、行业能力标准及以相应的专业认证标准与要求等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围绕培养相应的能力与素养整合设置系列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及综合与专业实践教育课程体系,夯实学生正确的政治意识、高尚的道德品行与综合性人文科学素养基础并强化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学校各专业平均开设课程30.69门,其中公共课1.84门,专业课28.88门;各专业平均总学时2368.74,其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学时分别为1728.16、618.36。

(三)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各专业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执行《新乡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深入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打造 “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学校充分利用唐庄、刘庄等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每年遴选并培育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培养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推广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2022年获批省级一流课程18门,省级课程思政样板4门,课程思政团队1支;遴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0门,评选出近两年优秀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5门。

(四)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

学校各二级学院根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结合各专业发展实际,制定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并稳步实施,以保障学科发展和专业教学需要。目前学校专任教师相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各专业专任教师生师比最高的学院是国际教育学院,最低的学院是护理学院;最高的专业是康复工程专业,最低的是养老服务管理专业生。

(五)实践教学

学校聚焦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优化实践课程体系为基础,以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为抓手,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为支撑,以强化实践教学队伍建设为保障,以规范实践教学管理为手段,积极调动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实习实训质量。

各专业不断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构建了“一二三全”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核心,即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两平台,即校内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践平台;三层次,即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全过程,即从大一到大四实践教学不间断。

学校专业平均总学分164.08,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平均学分59.94,占比36.53%。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最高的专业81.45学分,最低专业35学分。

(六)经费投入

学校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以建成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为目标,以生物制药类、新工科类和师范类3个专业集群为突破口,加大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力度,保障各专业软硬件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2021年学校生均拨款总额为31668.33万元,教学日常运行支出6621.42万元,专业建设经费支出876.92万元,教育实践经费支出1161.81万元。其中对化学等13个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总额共计3764.88万元,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394.38万元,教育实践经费支出242.09万元,教学日常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为21.72%;对制药工程等29个工科专业教育实践经费支出总计361.26万元,实验经费支出135.42万元,实习经费支出总计225.84万元。

(七)学风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明确分工,落细落实工作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系统开展学风建设的工作局面,致力于在全校学生中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勇于创新的良好学风,引领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为自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重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为培养优良学风提供精神动力;以学风建设“八率”为抓手,为培养优良学风提供有效措施;以学业指导为载体,为培养优良学风提供智力支持;以管理服务为手段,为培养优良学风提供有力保障。

通过专业认知教育、学风教育主题班会、学风主题演讲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端正学习态度。通过强化“八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通过开展“大一养成习惯”“大二潜心立志”“大三拓展素质”“大四实践成才”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明确各阶段学习目标,学有方向,学有动力,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通过建立健全管理服务保障,引导学生专心向学,立志成才。通过建设职业化、专业化学生工作队伍,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促进优良学风形成。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质量保障体系建构与运行

1. 质量保障体系建构

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高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办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实施教学运行过程管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强自我约束和发展能力的根本要求。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出台了《新乡学院关于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建构并逐步完善了学校包括领导层、实施层、调节层三个层面及相应的质量决策与指挥系统、质量目标与标准系统、教学组织与实施系统、质量建设与管理系统、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质量分析与反馈系统、条件支持与保障系统七个子系统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机制。明确了教学委员会、各职能处室、二级学院和基层教学组织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职责,以自我约束、自我诊断、自我调节,保障学校持续改进教学,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设置了教学督导与质量监控办公室,专门负责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教学质量文化建设和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等工作,统筹推进全校教学督导与质量监控、教学质量评价和评估工作。

2. 质量保障体系运行

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在校党委领导下,校长全面负责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运行与管理工作,分管副校长负责各归口部门及学院的相关工作。各党群、行政、教辅部门、各教学单位承担教学质量保障的主体责任,引领广大师生员工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切实履行教学质量保障职责,确保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顺利运行。

学校建立了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研究教学的制度,把教学工作作为重要议事内容,每月至少进行一次专题研究。本学年,学校党政领导班子会议研究本科教学工作议题24次。学校始终把本科教学工作列入学校年度重点工作中,定期召开学校教学委员会和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本科教学工作涉及的有关问题。本学年召开教学委员会5次。学校继续深化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使各学院成为本科教学改革、管理的重心,充分发挥各学院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主体作用。

我校现有校领导11名。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7名,占比为63.64%;具有博士学位5名,占比为45.45%。

(二)教学管理与服务

学校不断完善本科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坚持以本为本,全面规范本科教学工作。本学年共修订、新定与本科教学管理相关制度50余项。

学校实施校领导联系二级学院制度、听课制度、检查教学制度、现场办公制度等,随时了解教学一线的工作动态,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指导教学工作。学校实施思政课程听课方案,形成学校领导听思政课常态化机制。

学校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在人才引进、评优评先、职称评聘、进修学习、津贴分配等方面,向教学一线倾斜。学校自2016年起每年拨付500万元,用于教师“课堂教学奖”和“名师工程”建设。学校制定科研、教研项目经费配套资助及成果奖励的政策制度,加大对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的扶持奖励力度,激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学校现有校级教学管理人员13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占比为61.54%;硕士及以上学位7人,占比为53.85%。院级教学管理人员48人,其中高级职称32人,占比为66.67%;硕士及以上学位45人,占比为93.75%。本学年教学管理人员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

(三)学生管理与服务

学校建设有全面系统的学生管理制度,使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有法可循、有章可依,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全程、全方位的优质的管理与服务。学校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与社团活动,为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学校制定《新乡学院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具体实施方案》,要求领导干部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进社团、进讲座、进网络,从各个环节听取广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育人合力。

学校有专职学生辅导员136人,其中本科生辅导员136人,按本科生数23420计算,学生与本科生辅导员的比例为172:1。学生辅导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0人,占比为7.35%,具有中级职称的43人,占比为31.62%。具有研究生学历的116人,占比为85.29%,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19人,占比为13.97%。学校设置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8名,学生与心理咨询工作人员之比为3308.88:1。

(四)教学督导与质量监控

学校成立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实施《新乡学院关于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意见》,2022年修订、新订了《新乡学院教育教学督导工作管理办法》《新乡学院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达成情况评价管理办法》以及新乡学院各教学环节质量管理评价办法系列制度,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教学督导与质量监控工作向纵深发展。

学校建立了校、院、基层教研室三级教学督导与质量监控机制,常态化和专项教学督导与质量监控相结合,不断深化对教风学风及主要教学环节质量的监控。落实以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为主的常规教学检查制度,执行全员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学生网上评教制度、质量监控信息反馈制度等,通过课堂听课,抽查试卷、论文、大纲,召开师生座谈会,实践教学基地考察,进图书馆、阅览室、学生宿舍巡查等多种形式,深入全面开展教学督导与质量监控工作。

学校有专职教学质量监控人员3人,校级专职教学督导员17人;学生教学信息员500余名,覆盖所有行政班级。本学年教学督导员共听课1247学时,校领导听课65学时,中层领导干部听课1490学时。本科生参与了所有授课教师和课程的评教,覆盖率达到100%。

(五)专业评估和认证

学校注重对专业建设工作开展自我评估,利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河南省专业建设信息采集平台”,基于基本状态数据,对所设本科专业建设质量进行动态监测。2022年修订《新乡学院专业评估实施方案》,开展校内专业评估工作,以促进学校合理规划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科学配置教学、科研资源,突出优势与特色,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持续提升专业内涵和建设水平。

学校不断强化认证及评估标准在“设置底线、提供基准,鼓励卓越”三方面的引领作用,出台《新乡学院专业认证实施方案》,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规划,统筹推进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2019年,制药工程专业顺利通过国际药学会专业认证,13个本科师范专业完成了一级认证工作。2021年,化学专业作为河南省首批、学校首个申请认证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2022年制药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心理学专业二级师范专业认证申请被正式受理并于11月21至24日接受了认证专家组线上考察。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与学位授予

2022年共有本科毕业生6489人,实际毕业人数6484人,毕业率为99.92%,学位授予率为99.88%。

(二)就业与升学

学校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目标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是加强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就业招聘平台建设,线上招聘与校园招聘相结合,小型招聘会与企业专场宣讲会相结合,为毕业生搭建良好就业招聘平台。目前已有3700家用人单位在我校注册招聘会员,举办小型招聘会15场,企业宣讲会216场,共提供招聘岗位4万多个。二是大力落实书记校长访企拓岗工作,推进就业基地建设,为毕业生开拓更多就业渠道。截至8月31日,共走访企业128家,新建就业基地30个。三是为学生考研提供指导,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2022届本科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居于省内同类院校前列。毕业生主要面向各行业企业就业,占全部落实去向的80.06%;考取研究生564人,占8.70%,其中出国(境)留学12人,占0.24%。

(三)转专业与辅修

本学年,学校转专业学生214名,占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比例为0.91%。双学位学生26名,占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比例为0.11%。

(四)体质测试达标率

学校按照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的有关要求,积极开展体质健康达标测试,本学年我校本科生体质测试达标率为87.13%。

(五)学科专业竞赛与科研

学校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科专业竞赛、开展科学研究。本学年,我校本科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等学科专业竞赛中发表学术论文3篇,17名同学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获奖402项,其中学科竞赛获奖300项,包括国家级75项,省级225项;课外科技、文化获奖84项,包括国家级40项,省级44项;文艺、体育竞赛获省级奖18项。获奖人数、数量和层次都实现了较大的增长。

(六)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校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组织应届毕业生问卷调查、毕业生中期追踪调查和网上评教以及委托第三方评估等形式,了解和分析学生学习满意度,用以持续改进教学。

学校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我校毕业生进行持续跟踪调查,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反馈评价意见显示,2020届、2021届本科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均在90%以上,呈现持续提高的态势。2017届毕业生中期发展与培养达成评价报告显示,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教学满意度评价为92%,高于全国非“双一流”本科2016届毕业五年后平均水平(82%)。

2019-2020学年、2020-2021学年和2021-2022学年,在校生对教学活动评价为优秀的比例分别为97.95%、95.17%和96.68%,表明在校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满意度较高。

(七)毕业生成就

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和优秀的领导干部,以及在各行各业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专才。如:张海,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批准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艺术品中国资深顾问,河南省书画院院长、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等;李文慧,原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程天君,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导师,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首席科学家,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学术联系导师,兼任《南京师大学报》编辑部主任和执行主编、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杨敏,现任手游公司“铁皮猫”CEO;吴庆福,河南卫华重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工艺部副部长,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先后获得河南省科技成果3项、国家专利4项、新乡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荣获“全国重型机械行业高技能优秀工人”“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技术能手”“新乡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新乡市十大首席员工”等荣誉称号;郭鉴旻,金智东博(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该公司服务客户包括国内各大国有银行、全国股份制银行等300多家金融机构,作为国家金融创新与发展实验室战略合作伙伴,自主开发的“金融智能投顾”被教育部纳入面向高校的“1+X”职业等级认证标准,与多所大学开展了合作;还有新乡市副市长吴胜军、人大副主任路文忠、政协副主席吴岳善、张文慧以及高校、中小学的校级及中层领导和优秀教师。以他们为代表的大批杰出校友为地方乃至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七、特色发展

(一)强化示范校建设,奋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作为河南省“十四五”时期重点建设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学校将2022年定为示范校建设的“任务落实年”。一年来,学校主动融入省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持续深化“新新相融、开放协同”办学思想,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紧盯示范校建设目标,聚焦重点、攻坚克难,狠抓各项任务落实,奋力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以章程为统领,以“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试点”为抓手,优化细化规划等各类发展指标,出台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标准》,修订完善规章制度129项,初步建立了切合学校实际、较为科学规范的示范校建设制度保障体系。

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对接产业需求,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产业学院建设,学业导师制改革,“课堂教学奖”工程等,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引育并举,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双创”教育,提升就业创业质量;全面强化科研管理,提升双服务能力,催生创新性成果。

重视发挥示范校建设辐射效应,承办了第四届高校院所河南科技成果博览会芯片技术创新高峰论坛、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流工程分会(起重机结构专业)2021年工作会议暨技术交流会。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刊发学校示范校建设综合性、案例式报道200余篇,其中国家级媒体50余篇。

(二)坚持创新引飞,全力推动学生卓越发展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近六年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实施“创新引飞”工程,构建“1241” 全员、全方位、全程育人工作体系,同步推进创新引飞学业导师制改革,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全员、全方位、全程“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学校每年在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教师中遴选近千名创新引飞导师,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一对一指导学生发展。充分发挥“创新引飞”导师的作用,落实“一个引领、两项规划、四种能力、一个目标”,即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成才规划、学习规划指导,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生活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20年学校获批河南省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改革试点高校,“百名辅导员大家访活动”荣获“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2022年评选出“1241”创新引飞学业导师标兵10人。

学校出台《新乡学院卓越毕业生遴选办法》,建立卓越毕业生培养选拔机制,每年以不高于5%的比例在全日制普通在校生的优秀应届毕业生中遴选并授予“卓越毕业生”荣誉称号,引导学生主动进取,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自觉强化综合素质,掌握专业相关职业知识与技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等,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学校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深化产教融合,构建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协同育人模式。

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加入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选拔与培训、课程设置与教材开发、教学设计与实施等重大事项,健全学校与行业企业“发展共谋,专业共建,课程共享,人才共育,师资共培,就业共担”的协同育人机制。

整合行业企业和学校资源,深化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嵌入式课程;加大力度开发和运用企业知识资源,引进相关课程与项目,共同开发产教融合型在线开放校本课程。结合行业企业实际,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研究性教学、PBL问题导向教学等。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健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制度,校企共建共享专业化产教融合实验实习实训平台和基地,完善绩效共管和科学评价等长效合作共赢机制,确保实践教学过程不间断,成效有保证;同时为学生高质量就业奠定基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共建开放式创新创业平台,推进产学研赛一体化教育体系建构。

积极探索产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紧密对接河南省战略新兴产业链、战略支柱产业链和新乡市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生物产业等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需要,重点建设3D打印、智能装备与起重、生物与医药、化工新材料、芯片及融媒文化6个产业学院,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

八、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

(一)存在问题

1. 办学基础条件尚需改善

生均办学土地面积、生均教学用房和生均纸质图书数量低于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教室和实验室数量相对不足,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有限。实验室及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共管机制需要完善创新,智慧教室、智慧校园建设与利用需要强化。

2. 师资队伍结构还需优化

目前学校高层次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领军人才尚显不足,“双师双能型”教师数量和质量与办学要求尚有差距,特色优势专业、新专业发展急需进一步提升“双师双能型”教师整体水平。

(二)改进计划

1. 开源节流,聚焦办学基本条件建设

完善办学投入保障机制,优化办学投入结构,提高经费使用效益。通过申请专项资助、校企合作、政府债券、校友捐赠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积极争取上级和地方政府的财力和政策支持,加快推进办学空间拓展和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建章立制,艰苦奋斗,加大建设节约型校园和智慧校园力度。

2. 引培并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一方面积极争取省市给予更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不断优化校内人才引培政策,加强影响力强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领军人才的选拔,统筹推进平台与团队建设,形成高层次人才聚集效应。

二是加强高水平应用型师资的引进与培养。充分发挥产业学院的作用,为高层次应用型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和“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持续加大教师行业实践研修的选派和资助力度,同时做好校外教师和产业行业导师队伍的选聘和管理。

三是强化特色优势专业、新专业及紧缺人才专业队伍建设。在职称评审、项目申请、进修学习、学历学位提升及培养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促进教师队伍结构更趋合理、学校办学特色更加突出。

关闭窗口

新乡学院信息公开网  地址:河南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
电话:0373-3683015   邮编:453003
ICP备案号:豫ICP备09001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