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校概况|党务文件|行政文件|工作简报|干部人事|教学科研|招生就业|学生工作|财务审计|仪器设备|后勤基建|安全管理|对外交流|工会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正文
     
新乡学院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21-11-12 09:06   审核人:

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2111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国务院公报〔2020 年第 30 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厅字〔2020〕1号)有关要求,依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普通高等学校编制发布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2162号)和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转发通知(教高函〔2021629号)以及《新乡学院关于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院党字〔2020〕105号),特编制和发布《新乡学院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以完善学校自我评估制度,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2020-2021学年,新乡学院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强化质量意识,推进质量文化建设,改革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推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协调高效运行,形成了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的良性循环态势,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新乡学院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的数据,除特殊说明时点财务、科研等数据的统计时限为20201月1日至12月31日外,所有数据统计时限均为20209月1日至20218月31日。

本报告采用的资料,主要来自以下方面:

1.《新乡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2.新乡学院年度工作总结

3.新乡学院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 (2020-2021学年)数据

4.新乡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20版)

5.新乡学院校园网

6.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表(2021年)


 

学校简介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三)在校生规模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 教学用房

2.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3. 图书资料及其利用情况

4. 信息资源及其利用情况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1. 调整专业结构布局,构建应用型特色专业体系

2. 落实专业认证标准,强化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3.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4. 完善制度和建设标准,推动基层教学组织达标创优

(二)课程体系

1. 重视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深化课程体系建设

2. 加强大学生美育教育,完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3. 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优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4. 擦亮人才培养底色,建设高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三)教材优化

(四)实践教学

1. 实验教学

2.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3. 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

(五)创新创业教育

(六)教学改革

1.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推进“课程思政”改革

2. 健全产教融合机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 贯彻OBE教育理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特色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三)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四)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

(五)实践教学

(六)经费投入

(七)学风建设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1. 建章立制,明确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2. 落实制度,保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3. 强化保障,分配政策向教学一线倾斜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 完善组织架构

2. 建设管理队伍

3. 健全保障体系

(三)学生管理与服务

(四)教学质量监控及运行

(五)专业评估和认证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二)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三)就业及升学情况

(四)转专业与辅修情况

(五)体质测试达标率

(六)学生专业技能竞赛获奖及科学研究

(七)学生国际交流

(八)毕业生成就

七、发展特色与经验

(一)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全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二)全面推行导师制改革,创新引飞助力学生成才

(三)建设3D打印等产业学院,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四)大力实施人才工程,持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八、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

(一)存在问题

1. 办学基础条件有待改善

2. 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

3. 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二)改进计划和措施

1. 改善办学基础条件,持续提升发展保障能力

2.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提升发展支撑能力

3. 优化体制机制建设,持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简介

新乡学院位于河南省新乡市,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始建于1949年成立的太行公立新乡师范学校,是一所具有红色革命基因、改革开放基因的学校。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平原大学、新乡市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2014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9年获批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1年被列为河南省“十四五”时期重点建设的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

学校秉持“开放、包容、求实、创新”的校训,树立“以人为本,厚德强能,开放创新,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坚持走“开放办学、合作办学、错位办学、因地制宜办学”之路,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特色名校、文化厚校、开放活校”六大战略,探索构建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统领,六个相统一”的新乡学院发展特色模式。

校园占地面积2035亩,校舍面积近77万平方米,校园内花草竞繁、四季常青,鸟语花香、景色宜人,人与自然、变奏和鸣,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学校办学条件优越,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公寓和标准化运动场馆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4.64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07万余册、电子图书60万余种、中外文报刊1480种、各种数据库22种,有先进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服务系统。

学校聚焦“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为导向,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八大核心要素,加强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学校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关键环节,科学设置学科专业,建有24个二级学院、18个科研机构、69个本科专业、24个专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医学、农学10大学科门类。现有省级、校级重点学科12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创业中心等36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专业建设与地方行业、企业需求高度契合。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62万余人,成教生1.59万余人,生源遍布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目前,学校建设有制药工程和广播电视编导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汉语言文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3个。增材制造工程专业获批教育部目录外专业,成为全国第一家举办3D打印本科专业的高校。制药工程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认证,化学专业通过师范类教育专业二级认证。获批省级思政样板课程、精品课程、线上线下一流课程30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特色专业13个、省级教学团队和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6个,省级教育综合改革、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虚拟仿真项目共100余项。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奖”评选工作,大力实施“名师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荣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全力培养“专业知识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上手快可持续”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先后为社会培养了30万名优秀人才。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力推进“5433人才师资队伍建设计划”,组织实施“教学名师和讲坛新秀工程”“创新引飞导师工程”“师资培训工程”“管理队伍建设工程”“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创新学者队伍建设计划”“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等“四工程、四计划”人才建设项目,柔性引进院士、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50余人,师资队伍持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现有教职工1967人,专任教师1424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56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1098人,“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34.62%。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等104人。

学校建立合格、优秀、卓越三级激励机制,持续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近年来,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中获省级及以上奖励14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500余项。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创新实践能力,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当年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在教育厅发布的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年度报告中,毕业生所从事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均位居全省前列。学校全力打造工业4.0人才培养区、文化创意与服务人才培养区、生物医药人才培养区、创新创业孵化园、创业一条街,加速构建“三区一园一街”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基地,先后获批“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河南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省级众创空间”称号,为豫北地区唯一一所荣获全部省级创新创业园区建设荣誉的高校。

学校现有院士工作站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6个。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大专项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309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获批数量在全省新升本院校中排名前列,获得地厅级以上科研奖励701项,被SCI、EI、CSSCI等收录或转载论文1139篇,获得国家专利815件。《管理学刊》入选CSSCI来源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目录。选派多批次企业挂职人员、科技特派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推进成果转化与横向合作项目60余项。研发并推广应用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银锌电池智能充放电装置、基于虚拟样机的起重机械虚拟检测平台、绿色滑板润滑材料制备工艺等一批优秀成果。牧野文化创新发展研究所入选首批河南高校高端智库联盟理事单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不断提升。

学校紧密对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建设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转型发展,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持续优化,获批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与240余家企事业单位组建协同育人创新联盟和3D打印产业技术联盟,与企业行业共建了3D打印产业学院、电动汽车学院、心连心学院、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等12个产业(行业)学院。以联盟为纽带,开展“双向互进”,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投入3亿元建设一批微缩实训平台,建成3D打印工程中心、煤制甲醇半实物仿真实践教学中心、新媒体传播训练中心、起重机综合实训平台等校内实训基地54个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64家。

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道路,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选派学者、教师赴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交流或进修,聘请国外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先后与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和布列斯特国立工业大学、美国贝佩丝大学、新西兰塔拉纳基西部理工学院、加拿大北方应用理工学院、英国东伦敦大学等国外高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生物技术专业开展本科层次国际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校园”“河南省平安校园”“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先进单位”“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工作评估优秀单位”“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学生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省级卫生先进单位”“河南省园林单位”“河南省高校行风评议先进单位”“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河南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考核优秀单位”等60余项荣誉称号。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乘着国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东风,依托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洛新“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的宏伟蓝图,聚焦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和学科提升,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有影响、省内有地位、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核心要素,培养“思想品德好,专业知识精,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办学类型定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创造条件发展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兼顾专科教育。

学科专业定位: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以新工科和教师教育为特色,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医学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

服务面向定位: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立足新乡、面向河南、辐射全国;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发展目标定位:到2025年,学校大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科专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师资队伍水平进一步优化应用型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显著增强发展核心指标实现重点突破,综合实力大幅提升,通过国家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达到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建成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进入全省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第一方阵。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共有本科专业70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1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5个,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历史学、农学10大学科门类。省级重点学科3个。本科专业布局结构为:教师教育类专业14个,占比20%;按学科分类统计,工学专业28个占40%、理学专业7个占10%、管理学专业9个占12.86%、经济学专业3个占4.29%、教育学专业4个占5.71%、文学专业9个占12.86%、法学专业1个占1.43%、艺术学专业7个占10%、历史学专业1个占1.43%、农学专业1个占1.43%。制药工程专业通过了专业认证,化学专业通过了师范类第二级专业认证。布局20个应用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主动承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乡片区定位,依托自身优势,经过深入调研、论证,成立国内首个二本批次的3D打印学院,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行业企业需求。

自主申报增材制造工程目录外本科专业并获批(教高函〔2021〕1号),这也是全国首个获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增材制造工程”本科专业,于2021年秋季开始招生。

(三)在校生规模

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26194人,其中在校本科生21686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82.79%。教师教育类专业本科生数量为5599人,占本科生人数的25.81%。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2021年我校普通本科共录取新生4515人,第一志愿生源人数及质量持续提高。河南本科一批录取中,制药工程专业和增材制造工程专业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普通类计划均超出一本分数线圆满完成招生录取任务,录取最高分541分,超出一本省控线23分,录取新生全部为一志愿。一本招生专业和招生计划持续增加,也是我校生源质量提升的重要标志。

我校二本批次招生录取中,在河南省文科录取最低分520分,超出二本省控线54分;理科录取最低分466分,超出二本省控线66分。中外合作办学本科理科录取最低分446分,超出二本省控线46分。21个外省本科特别是实行新高考改革的8个招生省份中,总体来说,生源人数和生源质量相比往年也有提高。

大类招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有助于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提升专业学习兴趣,更好地投入专业学习。2021年有14个大类按类进行招生,比2020年增加2个大类招生,14个大类共包含32个本科专业,占全校67本科专业的47.76%。从实施大类招生结果看,大类招生效果是明显的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办学和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力推进“5433人才师资队伍建设计划”,组织实施“教学名师和讲坛新秀工程”“创新引飞导师工程”“师资培训工程”“管理队伍建设工程”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创新学者队伍建设计划”“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等“四工程、四计划”人才建设项目,柔性引进中国3D打印先驱卢秉恒院士、张改平院士团队、著名作家刘震云教授等院士、长江学者、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高端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50人。教师队伍数量逐年增加、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建立了一支数量充足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结构比较合理的教师队伍。

1 近两学年教师总数

专任教师数

外聘教师数

折合教师总数

生师比

本学年

1424

288

1568

17.84

上学年

1404

333

1570.5

17.97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424人,外聘教师288人。折合教师总数为1568人,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0.20 : 1。

按折合学生数27969计算,生师比为17.84

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493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4.62%;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562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9.47%;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1098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77.11%。

学校目前有省级高层次人才18人,其中2019年当选2人,省部级教学团队15个,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2个。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094,占总课程门数的48.82%;课程门次数为2908,占开课总门次的42.85%。

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234,占总课程门数的10.44%;课程门次数为539,占开课总门次的7.94%。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217,占总课程门数的9.68%;课程门次数为513,占开课总门次的7.56%。

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945,占总课程门数的42.17%;课程门次数为2487,占开课总门次的36.65%。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871,占总课程门数的38.87%;课程门次数为2325,占开课总门次的34.26%。

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86人,以我校具有教授职称教师124人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69.35%。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始终坚持经费优先投入教学,教学经费逐年增长,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逐年增加,有效地保障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020年学校教育支出总额51615.39万元,教学经费支出7685.69万元,教学日常运行支出4426.53万元,教学日常支出占经常性预算教育事业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为14.63%。实验经费支出为482.26万元,实习经费支出为278.37万元。

学校在保障正常教学经费投入的基础上,积极谋划学校长远的建设和发展。根据《新乡学院中期项目库建设实施方案》,建立了新乡学院2020-2022年中期项目库,共158个项目6.35亿元列入项目库。中期项目库的设立为学校学科建设、教学投入、仪器设备采购、基本建设、后勤保障等做了中长期规划,持续提供经费保障。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 教学用房

根据学校发展、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保障需要,教学用房二次规划,优化空间功能布局,加大资金投入,优先保障教学用房、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图书馆、校园网、运动场地等教学基本设施发展建设需求,保证教学活动稳定有序开展。

学校总占地面积135.66万平方米,产权占地面积为125.84万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为76.86万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共263056.67平方米,其中教室面积57839.87平方米(含智慧教室面积33204.32平方米),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96162.67平方米。拥有体育馆面积9814.5平方米。拥有运动场面积71352平方米。

按全日制在校生26194人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51.79(平方米/生),生均建筑面积为30.81(平方米/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0.04(平方米/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3.67(平方米/生),生均体育馆面积0.37(平方米/生),生均运动场面积2.72(平方米/生)。

多媒体教室217间和多媒体教室全年承担日常教学任务7.8万课时,选修课和临时使用课4800课时。

2.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46407.15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6592.35元。2020-2021学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6878.75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17.40%。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18791台(套),合计总值25473.11万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419台(套),总值11617.78万元。

学校有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5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个。

根据河南省科学技术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推进科研设施和仪器开放共享信息数据采集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我校整理出单价50万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45台件,总价值7495.82万元,统一录入河南省科研设施与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并向社会开放共享,为我校今后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图书资料及其利用情况

我校图书馆文献资料保障体系由学校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学科分馆)共同组成。根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的任务要求,围绕“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积极开展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同时,根据学校重点学科、新建专业的建设需要,加大专业文献资源的建设力度,保证图书馆馆藏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

截止目前,学校图书馆纸质图书累计207万余册,生均图书74.15册。电子图书60万余种,纸质期刊570种,中外文数据库22个。通过多年连续的文献资源建设、数字资源建设,图书馆现有各类资源各具特点、互相补充,已基本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区域性文献保障体系和较为完备的为教学、科研以及地方经济服务的资源保障平台。本学年图书流通量为35952册,电子资源访问量约2615752人次,下载量1439883篇。

4. 信息资源及其利用情况

学校按照“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的原则,依据“顶层设计、统一标准、数据集中、硬件集群、应用集成”的规划建设方针,运用“互联网+校园”的理念构建学校智慧校园。校园网目前有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联通和有线电视三个出口,总出口带宽为1800Mbps,办公区数据信息点9588个,其中无线接入点2598个,宿舍区数据信息点4354个,全部为无线接入点。学校所有楼宇全部接入校园网,校园网实现了主干万兆互联,楼宇之间千兆互联,教学办公区、学生宿舍区和室外公共区域实现无线全覆盖。

学校建设有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教学数字资源总量1580多GB。学校建设有教务管理系统、学工管理系统、办公OA、图书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21个信息应用系统,实现了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等全面信息化的目标

学校建设有教育信息化管理服务中心,可以监控全校多媒体教室,可以全方位、多角度了解教师的教学过程,掌握学生上课情况,还可以远程听课、远程监考、远程协助、远程设备控制等。所有教学活动都进行了录像存储,便于进行"复盘式"教研活动,教学分析等,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1. 调整专业结构布局,构建应用型特色专业体系

紧密对接产业链,深化专业结构改革。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特色,建立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积极优化专业结构,升级改造传统专业,构建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和师范教育专业布局。设置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等应用型新兴战略性本科专业20个。强化紧密对接产业链的应用型专业集群建设。以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构建了建设生物与医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教师教育、 经济与管理和人文艺术五大专业集群。学校建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生物技术、广播电视编导等13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特色专业。

制定《新乡学院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规划》,全面落实“双万计划”,遴选校内一流专业17个,经过培育建设,制药工程、广播电视编导 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2021年获批1个;物理学、汉语言文学、心理学、生物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会计学、英语、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音乐学、美术学等13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2021年获批4个。

2. 落实专业认证标准,强化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等,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秉持7大原则,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即,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 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标准引领,落实新工科、新文科等“四新”建设规划,积极打造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学生中心,产出导向,遵照 OBE教育理念,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确保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的关联与支撑;多元评价,质量保障,建立形成性评价考核与反馈机制;产教融合,深耕细作,打造一批集教学、实训、研发、 创新、创业为一体的共享型协同育人平台;厚植沃土,价值塑造,围绕“一个引领,两个规划,四种能力”实施好“创新引飞”工程;智慧教学,面向未来,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全程融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严格执行《新乡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加强人才培养需求调研,规范工作程序,专业负责人拟定初稿、学科专业理事会论证、二级学院分教学委员会审议、教学委员会审定,校长办公会研究通过后执行。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过程中,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带领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深入各二级学院开展调研和指导工作,并多次召开全体校领导和全体教学委员会参加的转给研讨会审议人才培养方案,切实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把好关,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持续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3.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全面推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以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教学环境的智能化。探索现代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的新形态。加强以能力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推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推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教学项目的数量和层次。积极搭建第二课堂平台,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将学生自主实验纳入实践能力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体制,提高毕业设计课题来自企业生产实际的比例。

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与创新。注重以信息化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创新教育形态、丰富教学资源、重塑教学流程,打造优质课程资源,积极推进“翻转课堂”及“混合式教学”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列入教学信息化,有效引导教师给与关注并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员、全程、全方位打造智慧课堂,适应信息时代课堂教学,打造师生学习共同体。

4. 完善制度和建设标准,推动基层教学组织达标创优

基层教学组织是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孵化器”,在组织教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与教材建设、实验实习实训指导、毕业论文指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制订了《新乡学院关于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实施办法》《新乡学院“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评选办法》,明确工作职责和建设任务,健全考核机制,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育人作用。

目前,我校设置基层教学组织143个,为落实教学任务、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开展教研活动、推进教学改革搭建了平台。学校通过优化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队伍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开展评优评先活动等措施,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教育教学改革动力,成效显著。建成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3个,省级合格基层教学组织122个。

(二)课程体系

1. 重视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深化课程体系建设

坚持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瞄准科技前沿,对标职业资格,以满足社会与学生职业需求为目标,设计课程模块,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创新课程形式,加大课程开发力度,构建灵活开放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校企合作开发在线开放课程。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实现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

2019年至今,学校新增立项建设河南省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8门,获河南省本科教育线上优秀课程一等奖2门,二等奖4门,三等奖2门。通过新乡学院网络教学平台网站开放,面向全校师生提供在线教学资源,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整体提升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

学校依托网络教学平台,累计建设网络课程10253门次,累计开展网络教学班31901班次,日均在线活跃用户数达12808余人次。

2. 加强大学生美育教育,完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成立美育和艺术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设置素质教育中心,加强对艺术教育工作组织领导。同时完善课程体系,引入网络课程平台,拓展课程来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各专业在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时,要开设《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并规定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取得2个学分方可毕业。同时,开设《中外音乐欣赏》《优秀影视剧音乐欣赏》《中外美术欣赏》《硬笔书法》《毛笔书法》《中国古建筑艺术赏析》《插花艺术》《编织艺术》等29门课程供学生选修学习。

2021年我校经专家现场评估,顺利通过了河南省本科高校第六轮公共艺术教育评估验收工作,专家组对我校公共艺术教育所取得的成绩予以了充分肯定。

3. 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优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工作文件精神,积极推进“健康知识+基础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学校卫生、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高学校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在全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依据《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学校开设了32学时的公共必修课——《安全知识及演练》,增强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和能力,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开展消防逃生、紧急救助、紧急避险、自身防护等实操演练,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大力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讲话精神,坚持“五育并举”,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崇尚劳动、 热爱劳动。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建设,创建大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深化劳动教育评价改革,将学生劳动参与情况、劳动素养发展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坚持发挥语言文字的文化承载功能,强化学校语言文字教育,传承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1年学校成功获批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国语函〔2021〕7号文件)。

加强宪法教育,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学生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等。

4. 擦亮人才培养底色,建设高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全面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五门思政课一体统筹,打破课程章节,实现专题讲授和线上辅导全覆盖。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构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线上资源库,打造线上线下混合授课模式。增设“廉洁教育与大学生法制素养”课程模块,培养大学生廉洁和法制素养,打造课程模块特色品牌。课程建设成果显著,已建成省级精品课1门,省思政理论课优秀课程3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校级优质课3门。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的通知》精神,及时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必修课程,以2个学分(32学时)纳入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课程模块。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书记、校长带头、全体校领导登台授课,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

本学年,学校共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共1827门、6794门次。

(三)教材优化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教材建设的有关精神,全面加强党对教材工作的领导,落实国家事权,加强我校教材管理,打造精品教材,切实提高教材建设水平,学校党委对教材工作负总责,成立了学校教材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其他校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教材建设委员会,主管教学副校长任委员会主任,成员包括意识形态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和一线教师和一定比例校外专家。制定了《新乡学院教材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建立了严格教材选用制度,保证优质教材进入课堂,确保教材选用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紧密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编写具有校本特色的教材,逐步构建起应用型、立体化教材体系。

我校教师作为第一主编出版河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材立项建设教材3部,立项校级应用型教材建设72项。我校《化工原理》等7部教材获批河南省本科高校“十四五”规划教材立项。其中,《化工原理》获批省级重点项目立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构件制作与施工技术》等6部教材获批省级一般项目立项。2020年河南省关于首届全省教材建设奖评选(高等教育类)中孔祥盛主编的《PHP编程基础与实例教程(第2版)》和张同光主编的《信息安全技术实用教程(第3版)》均获二等奖。校企合作编制应用型教材(讲义)106部。

各课程授课教师严格遵照教育部及学校规定,坚持首选马工程教材,2020-2021学年,共有331门次课程使用马工程教材。各课程授课教师严格遵照教育部及学校规定,坚持首选马工程教材,2020-2021学年,共有331门次课程使用马工程教材。

(四)实践教学

1. 实验教学

我校实验室建设采取设立项目库的模式统筹推进建设,注重跨学科专业联合共建实验室,实行实验室中心化管理模式,提高实验项目设计综合性、创新性,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现有47个实验中心,包括358个实验分室,其中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河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个。学校实验室施行开放式管理,本学年开放实验个数2045个,人次数41550,人时数283650学校建设有公共计算机实验室17个,语言实验室18个,微格教学实训中心。公共计算机实验室承担着全校多个院系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任务,全年承担9440课时,平均使用率88%。语言实验室全年承担6416课时,教室利用率95.48%左右。微格教学实训中心是实践性教学场所,用于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共有20个训练单元和1个控制室,可以满足20组同学、每组4-6个人同时训练。微格教学实训中心全年教学辅助1015课时,服务学生约37688人次。

目前,学校有实验技术人员122人,具有高级职称34人,所占比例为27.87%,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68人,所占比例为55.74%。本学年本科生开设实验的专业课程共计895门,其中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程462门。

为保证资源共享,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学校专门设置了实验实训中心,作为统筹大型试验仪器设备运行管理的专职机构。

2.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本学年共提供了5441个选题供学生选做毕业设计(论文)。我校共有691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约占45.15%,学校还聘请了15位外聘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平均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为8.33人。

近年来,我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持续提高。我校2020年被抽检的14篇学位论文以较高分数全部通过专家评审,平均得分80分以上,部分专家评审分值超过90分,更有专家给出了95分的高分评价。我校2020届毕业生10篇论文获省级优秀学位论文称号。

3. 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

近年来,我校扎实推进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工作。新乡学院教师教育专业实习基地、新乡学院新医科专业实习基地、新乡学院新工科专业实习基地等3个基地被认定(立项建设)为河南省本科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学校紧密对接产业链、行业链建设微缩实训平台,把具有代表性的先进的产业链关键岗位技术,微缩到学校实训基地,规划每个专业至少建设一个校内实训基地。现有校内煤制甲醇半实物仿真教学实践中心、现代数码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起重机综合实训平台、电动汽车智能制造与装配实训平台、3D打印实训中心等54个校内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学校与行业、企业、学校紧密对接,建有省内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64个,本学年共接纳学生23958人次。

(五)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工作成果显著。出台《“专创融合”课程建设办法》《创新创业教师 队伍培养培训实施意见》,挖掘和充实专业课程的创新创 业教育资源,将学科技能竞赛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 训练计划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等融入课堂教学。2020 年,学校众创空间获“河南省众创空间”,加之之前获批的“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河南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称号,成为豫北地区唯一一所荣获省科技厅、教育厅、人社厅关于创新创业园区建设的全部荣誉的高校。在2021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省赛三等奖6项,在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获国家立项14项、省级立项11项。

学校设有创新创业学院,由招生与就业处牵头开展工作。就业指导专职教师9人,创新创业教育兼职导师15人,本学年,1010名在校本科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500名在校本科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在校大学生创业项目11个。

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创业示范基地1个。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7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2门。

(六)教学改革

1.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推进“课程思政”改革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 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持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建成唐庄、刘庄等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着力推进“课程思政”改革, 出台《新乡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着力打造 “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每年遴选并培育200 门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培养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推广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思政建设取得系列成果,《大学语文》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团队同时荣获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实现了我校国家级课程和国家级教学团队零的突破。“新乡学院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研究中心” 获批我省首批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综合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获批省级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大学语文、药物分析、中学化学课程教学设计、审计学获批省级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样板课程,“‘艺友式’成长活动”获批省级本科高校“战疫”类课程思政样板课程。

2. 健全产教融合机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跟踪、研究和把握国家、省市产教融合政策,加强与各级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产业等社会机构的沟通和联络,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共同申报、联合开展国家或地方产教融合项目的攻关,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科研平台。围绕国家和省市发展战略,与政府和企业合作共建、共享实验实训实习平台和实践教学基地。构建校内与校外、集中与分散、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课程实习与专 业实习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健全实习实训平台绩效共管和评价机制,提升实习实训平台、实践基地使用率和合作开放深度。加强实践教学监督和过程考核管理机制,重视过程和实效管理,提高产教融合成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实践育人模式。

3. 贯彻OBE教育理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全面推进OBE理念,深化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市场需求、职业需要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与行业、地方的沟通与对接,制定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方案。以“师范专业认证”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各专业根据自身特色构建多元化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在最近一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本学年我校教师主持建设省部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12项,建设经费达42万元。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特色

各专业人才培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基本遵循,努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全程融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立体构筑“知识、能力、素质”三维育人体系,为社会培养思想品德好,专业知识精,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各专业贯彻《新乡学院关于制定2020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聚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明晰人才培养路线图: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将廉洁文化教育、安全教育等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把“廉洁基因”和“反腐抗体”有效植入育人体系,努力创建与人才培养体系相匹配的校园廉洁文化体制和机制,增强学生的社会与公民责任担当意识和安全意识;继续深化“1+1”体育教学改革,采用俱乐部形式进行授课,以不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目的;持续做好美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强化劳动育人理念,筑牢人才培养的底色,开设劳动教育类、劳动实践类必修课程,通过实习、实训、创新创造等环节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促健康的育人理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各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依据《新乡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各专业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入挖掘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各教学环节思政教育元素,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形成课程体系协同育人格局,着力培养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健康身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

各二级学院根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要求,结合各专业现状和发展需要,制定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明确目标和工作思路,有重点的稳步实施,保障专业教学和学科发展需要。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424人,其中专业教师1059人;外聘教师288人,教师队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

(五)实践教学

各专业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构建了“一二三全”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核心,即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两平台,即校内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践平台;三层次,即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全过程,即从大一到大四实践教学不间断。

学校专业平均总学分163.69,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平均学分59.84,占比36.56%,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最高的专业120学分,最低的专业33学分

(六)经费投入

学校以转型发展为契机,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为目标,以生物制药类、新工科类和师范类3个专业集群为突破口,加大教科研软硬件建设和教学经费投入力度,保障专业建设经费2020年学校生均拨款总额为32751.67万元,教学日常运行支出4426.53万元,专业建设经费1497.84万元,教育实践经费支出760.63万元。2020年,学校对化学等13个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总额共计6965.28万元,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总计939.25万元,教育实践经费支出总计175.56万元教学日常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为14.63%;学校对制药工程等26个工科专业教育实践经费支出总计226.91万元,其中,实验经费支出总计153.75万元,实习经费支出总计73.16万元。

(七)学风建设

学校出台了《新乡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新乡学院2018年学风建设活动实施方案》,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强学风建设。一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为培养优良学风提供精神动力。各专业通过专业认知教育、学风教育主题班会、学风主题演讲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端正学习态度。二是以学风建设“八率”为抓手,为培养优良学风提供有效措施。三是以学业指导为载体,为培养优良学风提供智力支持。每学期开展1次以“大一养成习惯”“大二潜心立志”“大三拓展素质”、“大四实践成才”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业指导,使学生不断明确各阶段学习目标,学有方向,学有动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四是以管理服务为手段,为培养优良学风提供有力保障。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1. 建章立制,明确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学校高度重视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新乡学院章程》《新乡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人才培养在学校全局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学校制定《新乡学院关于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由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组成质量决策与指挥系统子系统,职能之一即是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学校建立了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专门研究教学的制度,把教学工作作为党政会议的重要议事内容,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教学工作的专题研究。学校实施《新乡学院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工作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深入落实河南省教育工作会议、河南省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抓手,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2. 落实制度,保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学校落实领导干部深入调研、研究教学制度。我校现有校领导11名。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8名,所占比例为72.73%;具有博士学位6名,所占比例为54.55%。2010-2021学年,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教学议题50余个。学校实施校领导联系二级学院制度、听课制度、检查教学制度、现场办公制度等,随时了解教学一线的工作动态,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指导教学工作。学校制定《新乡学院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具体实施方案》,要求领导干部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进社团、进讲座、进网络,从各个环节听取广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育人合力。学校实施新乡学院思政课程听课方案,形成学校领导听思政课常态化机制。

3. 强化保障,分配政策向教学一线倾斜

学校在资金分配使用上坚持优先投入教学,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689.9元、生均实验经费222.38元、生均实习经费128.36,保证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在人才引进、评优评先、职称评聘、进修学习、津贴分配等方面,向教学一线倾斜。学校自2016年起每年拨付500万元,用于教师“课堂教学奖”和“名师工程”建设。学校制定科研、教研项目经费配套资助及成果奖励的政策制度,加大对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的扶持奖励力度,激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 完善组织架构

2020年,学校修订了《新乡学院关于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完善了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领导层、调节层、实施层三个层面的7个子系统及其运行机制。这7个子系统为:质量决策与指挥系统、质量目标与标准系统、教学组织与实施系统、质量建设与管理系统、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质量分析与反馈系统、条件支持与保障系统。明确了教学委员会、各职能处室、二级学院和基层教学组织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职责,保障学校持续改进教学,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2020年,学校合并原教学督导办公室和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设置了教学督导与质量监控办公室,负责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教学督导体系建设和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等工作,发挥监控督导、组织管理、协调服务、研究咨询作用,统筹推进全校教学督导与质量监控、教学质量评价和评估工作。

2. 建设管理队伍

   我校现有校级教学管理人员10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所占比例为40%;硕士及以上学位3人,所占比例为30%聘有专职教学督导员19名;建有覆盖所有二级学院所有行政班级的500余人组成的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

本学年,教学管理人员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

3. 健全保障体系

学校不断完善和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2020年11月,梳理了2014年至今各部门需要修订的相关文件,联动相关职能部门修订相关管理制度30余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收集、汇总了2016年至今全校各相关部门所有相关文件145,按照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三个层面、7个子系统编撰、排版,印制了《新乡学院质量保障体系》共计41.6万字,近700页。在化学专业师范认证专家进校实地考察评估中,被专家评委高度评价为是走过的认证学校中最好的。

(三)学生管理与服务

学校有专职学生辅导员140人,其中本科生辅导员140人,按本科生数21686计算,学生与本科生辅导员的比例为155:1。

学生辅导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9人,所占比例为6.43%,具有中级职称的19人,所占比例为13.57%。学生辅导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122人,所占比例为87.14%,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17人,所占比例为12.14%。

学校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7名,学生与心理咨询工作人员之比为3742:1。

学校出台了全面系统的管理制度,积极推进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优质的管理与服务。学校修订《新乡学院关于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要求,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使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有法可循、有章可依。落实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的联系制度,定期与任课教师联系,每周检查学生学习纪律;落实辅导员进宿舍制度,定期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动态,解决学生困难,加强对学生的文明、卫生、安全教育和管理,保障科学合理作息制度;落实辅导员全程辅导管理制度,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到毕业生文明离校,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奖学金评审工作公平、公开、公正,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争先创优氛围。

学校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抗洪救灾期间,党委书记校长多位校领导带领心理援助志愿者团队前往闳夭村开展心理帮扶活动。在“5.25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期间,开展“珍爱生命,健康心灵”签名活动、春光无限,绽放青春广场团体活动、“春意盎然,手绘我心”美术作品及心理分析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四)教学质量监控及运行

学校制定了《新乡学院关于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意见》《新乡学院教学督导工作管理办法》,实施《新乡学院关于加强教风建设的实施方案》《新乡学院2018年学风建设活动实施方案》《新乡学院听课管理制度》和《新乡学院思政课程听课方案》等,全面加强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全过程监控。

学校建立了三级教学督导与质量监控机制,加强对教风学风及主要教学环节的督导和监控。落实以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为主的常规教学检查制度,执行全员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学生网上评教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反馈处理制度,通过课堂听课,抽查试卷、论文、大纲,召开师生座谈会,实践教学基地考察,进图书馆、阅览室、学生宿舍查看等多种形式,完成了各二级学院的教学督导和质量监控工作。

2020年,基于教学督导与质量监控工作开展情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为目标,精心编撰完成《新乡学院2020年教学督导与质量监控专项报告——我校教学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报告充分肯定了我校教师教书育人,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学生勤学上进,学风良好;各职能部门履职尽责,教学管理高效有序。指出了教学与教学管理等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并进行了条分缕析的分析。督导老师们与各学院领导老师一致认为,报告条理清晰,概括精炼到位,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校目前教学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对于提高我校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推动作用。

学校现有专职教学质量监控人员2人,专职督导员17人。本学年内督导共听课1158学时,校领导听课54学时,中层领导干部听课1232学时。本科生参与评教58454人次,覆盖率达到100%。

(五)专业评估和认证

学校注重对专业建设工作开展自我评估,促进专业转型发展,已有26个本科专业开展专业自评估并参加河南省专业评估。利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基于基本状态数据,开展对所设本科专业的专业建设质量动态监测。通过评估工作,促进学校合理规划专业设置,科学配置教学、科研资源,突出优势与特色,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加强专业建设内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21年依据《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河南省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数据采集填报工作的通知》(教办高[2021]40号),完成学校所有本科专业5年度的数据采集与核查工作,为完善我校专业建设质量监测评价机制,持续提升专业内涵和建设水平,服务学校的专业结构优化奠定基础。

学校积极推进专业认证工作,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规划,统筹推进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2019年,我校制药工程专业顺利通过国际药学会专业认证,13个本科师范专业完成了一级认证工作。2020年我校化学专业专家组进校实地考察,2021名列教育部公布2021年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专业名单,顺利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认证结论有效期六年,自2021年9月起至2027年8月止。我校化学专业作为河南省首批、学校首个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专业,得到了教育部认证专家的一致认可,将对我校其他师范类专业起到积极有效的示范引领作用。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校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应届毕业生问卷调查和网上评教以及第三方评估等形式,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的满意度,不断改进教学。

学校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我校的毕业生进行了持续的跟踪调查,全面调研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反馈评价意见。2017年至2019年调研结果显示,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持续提高,都在80%以上,并且呈现持续提高的态势。

2018-2019学年、2019-2020学年和2020-2021学年,在校学习学生对教学活动评价为优秀的比例分别为96.95%、97.95%和95.17%,表明在校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满意度教高。

(二)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2021年学校共有应届本科毕业生5864人,实际毕业人数5804人,毕业率为98.99%,学位授予率为100%。

(三)就业及升学情况

学校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是加强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就业招聘平台建设,线上招聘与线下校园招聘相结合,大型招聘会和企业专场宣讲会相结合推进工作。目前已有2790家用人单位在我校注册招聘会员,举办大型招聘会3场,小型招聘会27场,企业宣讲会165场,共提供招聘岗位4万多个,为毕业生搭建良好就业招聘平台。二是大力推进就业基地建设,截至9月30日,各专业共建立就业基地160个,为毕业生就业开拓更多的就业渠道。

截至20218月31日,本科毕业生初次总就业率86.05%,其中协议或签订合同形式就业38.46%,升学8.71%,灵活就业38.73%,自主创业等0.01%。在《武书连2020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学校毕业生质量评为C级,列全省本科高校第19位,居同类高校第4名。2021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已达到96%以上,远超省内平均水平。

(四)转专业与辅修情况

本学年,转专业学生257名,占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比例为1.18%。

(五)体质测试达标率

学校按照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的有关要求,积极开展体质健康达标测试,本学年我校本科生体质测试达标率为85.92%。

(六)学生专业技能竞赛获奖及科学研究

学校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科专业竞赛、开展科学研究。本学年,我校本科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等学科专业竞赛中935人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发表学术论文3篇,17名同学参与教师科研项目。

(七)学生国际交流

2020-2021学年,学校现有与美国贝佩丝大学合作举办的生物技术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参与学生数322人。

(八)毕业生成就

学校秉持“开放、包容、求实、创新”的校训,树立“以人为本,厚德强能,开放创新,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培养出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和优秀的领导干部,以及在各行各业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专才,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张海,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批准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艺术品中国资深顾问,河南省书画院院长、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等;李文慧,原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程天君,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导师,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首席科学家,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学术联系导师,同时兼任《南京师大学报》编辑部主任和执行主编、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教育基本理论的教学与研究;杨敏,现任手游公司“铁皮猫”CEO;吴庆福,2011届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起重方向)毕业生,河南卫华重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工艺部副部长,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先后荣获河南省科技成果3项、国家专利4项、新乡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并先后荣获“全国重型机械行业高技能优秀工人”“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技术能手”“新乡市有突出贡献地高技能个人才”“新乡市首席员工””长垣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以他们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校友,为河南省乃至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七、发展特色与经验

(一)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全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2021年,学校成功获批河南省“十四五”时期重点建设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教发规〔2021〕158号)。以此为契机,学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和校长共同担任组长的示范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2021年确定为示范校制度建设年,完善制度文件,编制《示范校建设规划(2021-2025)》,明确目标任务,多次召开示范 校建设工作推进会,强力推进建设工作。

新修订的《新乡学院章程》,突出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协同育人、专业集群、产业学院、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应用型办学内容。《新乡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新乡学院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建设规划(2021-2025)》2个重要规划中,均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学校的中心任务是示范校建设”,并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重点任务等方面形成高度内在统一性。同时,围绕“两区两基地一平台”建设目标,持续深化“新新相融、开放协同”办学思想和“一个统领、六个相统一”特色发展模式,不断推动学校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

新立、修订《推进产教融合实施意见》《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办法》《关于加快专业集群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示范校建设配套制度80个,为示范校建设奠定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目前,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校师生同心同德、同力同行,人心思干、人心思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的大好局面已经形成。

(二)全面推行导师制改革,创新引飞助力学生成才

2020年学校获批河南省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改革试点高校“百名辅导员大家访活动”荣获“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

2017年以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实施“创新引飞”工程,构建“124”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成才规划、学习规划指导,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生活能力培养开创“三全育人”工作新局面,推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在创新引飞导师及各学院专业指导下,培养了3万余名优秀人才,其中80%以上的学生提交了入党申请书,90%以上的学生能立足自身,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习计划;学生考研率提升了约1.5倍,就业率整体提升约2%,各类证书考证平均率从提升了将近1倍,学生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篇,参与科研项目10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10项。

(三)建设3D打印等产业学院,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学校持续推进政产学研合作、校企协同育人,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成立产业学院领导小组,出台《新乡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管理办法》,建立现代产业学院管理机制,积极探索产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紧密对接河南省战略新兴产业链、战略支柱产业链和新乡市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生物产业等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需要,重点建设6个产业学院。分别为:与安徽金寨金科智能制造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联泰科技有限公司、河南中科新创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共建3D打印产业学院;与河南卫华重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智能装备与起重产业学院;与新乡拓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生物与医药产业学院;与河南科隆新能源、瑞丰新材料共建化工新材料产业学院;与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河南芯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共建芯片产业学院;与河南电视台、新乡日报社、北京星源世纪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共建融媒文化产业学院。

目前,6个产业学院在读学生2700余人,企业累计投入1447万元。安徽金寨金科智能制造科技有限公司为学校捐赠价值600万元的3D打印智能制造设备,天津飞云科技有限公司捐赠两辆价值60万元的无人驾驶车辆,供学生开展实验实训。

依托3D打印产业学院,学校2021年成功举办了河南省3D打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成立了河南省3D打印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与红旗区共建3D打印产业园区,一期工程投资3.5亿元,建设金属3D打印生产加工中心、医学3D打印生产加工中心、新材料检测评价中心、激光增材制造及激光增材超常冶金高通量材料制备研发生产中心和培训中心。

依托智能装备与起重产业学院,我校作为第一参建单位的“智能起重装备工业设计中心”获批第五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这也是我校建校以来获批参建的第一个国家级科研平台。2021年,智能装备与起重产业学院共授权起重相关发明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6项,参与7项起重方向国家标准制定,“基于机器视觉的起重机防摇摆系统研究”获批新乡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立项(合同金额100万元),承办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起重机结构专业工作技术交流会并取得圆满成功。

生物与医药现代产业学院被评为省级重点产业学院,“新医科专业实习基地”获河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地方高校新工科制药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平台共享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获批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

(四)大力实施人才工程,持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强力推进“5433人才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持续实施“四工程、四计划”人才建设项目,高层次人才大幅增加,师资队伍结构日趋合理,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目前,学校柔性引进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高端领军人才50余人专任教师增加到1424人,教授增加到115人,博士增加到227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1098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562人,占比39.46%“双师型”教师493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4.62%;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333人。新增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0人,省级创新人才1人,省级创新团队1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和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5个。

2021年,我校教师发展中心被评为“河南省第二批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将进一步在我校教师培养培训、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中发挥积极作用

八、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

(一)存在问题

1. 办学基础条件有待改善

办学空间需要进一步拓展,基础设施需要加快建设;资金筹措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需要完善创新

2. 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  

5433”计划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高层次高水平学术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拔尖创新人才短缺,博士队伍、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数量不足,青年优秀人才不足。

3. 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高层次、高水平成果较少,服务地方产业、行业的技术成果以及转移转化不多,需要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需进一步拓展。

(二)改进计划和措施

1. 改善办学基础条件,持续提升发展保障能力

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力争校园占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大幅提升。加快推进和谐湖、博雅园改造工程、爱创工程训练中心、A08 综合教学楼(实验楼)、学生第三餐厅和宿舍、研修院大楼、艺体楼建设。拓宽经费筹措渠道,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做好财政专项资金的申报工作,提高办学经费拨付额度。通过校企合作、政府债券、校友捐赠等方式,构建多渠道筹资体系。实施“1319”信息化建设规划,以“云大物智移”先进技术为基础,以“全场景多终端一站式多层次”智慧应用建设为抓手,实现优质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

2.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提升发展支撑能力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明确“师生为本、项目为基、质量为先、发展为要”的人才师资队伍建设理念,按照“加强统筹、优化结构、分层建设、全面保障”思路,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65546”计划,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持续实施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提高引进、培养博士待遇政策,支持、鼓励教职工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提高青年教师学历层次。完善高层次人才考核和发展制度,做好人才管理与服务工作。构建一支以学科领军人才为引领、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为骨干、优秀中青年博士为主体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3. 优化体制机制建设,持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坚守“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理念,通过科技服务、人才服务、建言资政、志愿者活动等途径,构建社会服务体系,创立服务品牌,在服务社会发展中提升办学价值。以打造校地发展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坚持“新新相融、开放协同”,实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升工程,打造科技服务和创新创业高地,服务“两个高质量”“六个新乡”建设。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新型智库,提供高水平决策咨询服务。搭建共享公共服务平台,持续举办高端国际学术交流论坛,推进河南省3D打印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河南省3D打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吸纳地方及企业资源,整合校内外资源,与企业共建共享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坚持问题导向,紧跟学术和技术前沿,紧密围绕地方产业和社会需求,主动与政府、行业、企业及产业集聚区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新产品研发,解决产业关键性共性技术难题。

关闭窗口

新乡学院信息公开网  地址:河南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
电话:0373-3683015   邮编:453003
ICP备案号:豫ICP备09001218号